• 新聞媒體


    數字經濟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

    發布時間:

    2021-10-15


      民為國基,谷為民命。解決好中國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,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個重大問題,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基本的內容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和2018年兩次調研考察黑龍江,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,多次強調“中國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”,“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”。

      隨著人類歷史上力度最大、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,中國“三農”工作的重心也實現歷史性轉移,從原來的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。站在新起點上,中國將如何繪制鄉村振興的新畫卷?

      手里有糧,心中不慌

      2021年,必將在中華民族歷史紀元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,恰逢黨的百年華誕,正值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交匯、新征程開啟。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,億萬農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,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步伐更加穩健有力。

      2021年,是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第一年。治理耕地“非農化”“非糧化”,復墾撂荒地,種糧面積穩中有增,夏糧、早稻喜獲豐收,秋糧也已豐收在望。全國各地五谷豐登、瓜果飄香,穩產保供不斷檔、顯擔當,對開新局、應變局、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。

      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,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預示,它意味著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我國夏糧喜獲“十八連豐”;它預示我國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基礎更牢、豐收在望,也證明我國糧食安全堤壩更加堅固,為國家安全加道糧食保險鎖,打消了人們心中關于疫情下糧食安全的擔憂,毋需糾結而更為安心,為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夯實了基礎。

      數字農業支撐“兩藏”

     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,命脈在水利,出路在科技。耕地有限,科技進步無限,科技進步是糧食生產的根本出路。

      農村農業部部長唐仁健指出,保障糧食安全,重點是做好“兩藏”,就是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,這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。一方面,要采取“長牙齒”的硬措施,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堅決遏制耕地“非農化”和防止耕地“非糧化”,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,同時還要確保15.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主要種植糧食及瓜菜等一年生的作物,確保規劃要建成的高標準農田。另一方面,增加糧食產量要向科技要單產、要效益,堅持農業科技要自立自強,下決心打好種業翻身仗,用現代的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來強化糧食安全的支撐。

      怎么才能“藏糧于地”?就是提高土壤肥力,提高土壤生產力,讓產量提高。“藏糧于技”的核心點就是:一方面通過數字科技能力,將管理水平精準化,提升農業生產效率;另一方面通過生物科技手段,提升農作物產量。

      而實現這樣的目標,數字農業無疑是最佳選擇。

      專家指出,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,就是要提高農業的科技貢獻率,把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、技術手段應用到育種、耕作、收割、加工和流轉等各個環節。提高農業生產力、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還要注意節約資源、保護環境,即以更少的資源和要素投入獲取更多的產出,同時使農產品更加健康,更加環保。因此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。

      利用傳感實時在線數據和歷史記錄數據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,實行精準化種養,可最大限度挖掘動植物生長潛力,減少投入,降低成本,實現農業生產優質、高產、高效;利用區塊鏈、大數據、云平臺等提供精準生產、加工、流通各環節的數據信息,可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和可追溯,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,可提高產需雙方信息獲取效率和處理效率,減少信息不透明、不對稱等影響,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,實現更為精準的產需對接。同時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解決“誰來種地、怎么種地”的必然選擇,利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,將經驗、知識和技術數據化,可實現智能化、產業化、高效化生產,降低農業從業門檻,有效解決勞動力缺乏、行業風險高、生產效益低等問題。

      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振興

      從2012年到現在2020年,幾乎每一年在一號文件中,關于農業板塊都反復提到數字農業相關的概念。

      當下,我們的生活已進入大數據時代,讓農業在網絡化、大數據的推動下向現代化模式發展,是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。先進的農業技術及管理理念、精準農業的踐行無疑是解決中國農業痛點的最關鍵法寶。

      越來越多的農資企業在保持自身行業優勢的前提下,加速數字化轉型,通過“自身研發+協同研發+收購并購”等方式集聚全球數字“黑科技”,打造數字農業服務產業鏈。

      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農業、服務于廣袤土地。富邦股份先后推出云數據平臺、衛星遙感系統、無人機遙感等技術,通過數字化設備,如田間攝像頭、溫度濕度監控、土壤監控、無人機航拍等能夠實時收集農業“數據”,進而幫助農業的生產決策和精準實施。與此同時,智能農機、灌溉系統、手機種植管理APP的數字化應用,也帶來了智能化、自動化、精細化的田間管理方案。

      俗話說“無農不穩,無工不富”,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與工業化相結合的現代化農業來支撐。而從鄉村的變化可以看出,高產、優質、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下沉。

      “當前,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空前活躍,不斷帶動新產品、新模式、新業態持續深入發展,以‘數字經濟+農業農村發展’為核心內容的‘數字鄉村’讓鄉村振興有‘智’更有‘質’。”

      從春耕、春播到秋收、秋種,從播種、田管,到收獲、銷售,如今田間農民少了,“黑科技”越來越多:遙感衛星監測、無人機植保、多光譜照相機、在線農技指導……信息技術的不斷加持,農民從會種地轉向“慧”種地。

      人們看到,一幅幅農業豐收、農民增收圖景,折射出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氣象,也讓糧食安全根基越筑越牢。

      讓傳統農業插上字翅膀,騰飛進下一個十年!

    性爱小视频